
应门头沟区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之邀,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马仲良教授于2015年1月12日来到门头沟,参加了门头沟区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心成员组工作人员的座谈会,对与会人员进行了指导培训,并对目前实施中的门头沟区学习型城市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给予了实质性的概念提升和技术支持。
教委领导介绍了几年来门头沟区创建学习型城市方面的工作和示范区创建启动的整个过程,强调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从2007年开始,2009年门头沟被评为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先进区,之后的工作从未间断过,每年都要召开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一直持续到今。核心组成员分别就示范区创建“六大工程”作了重点说明,提出各自的困惑,表达了需要专家指导的迫切愿望。
马仲良教授完全同意教委领导和老师们的提出的观点和意见,他指出,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的持续不断性非常重要,示范区创建的目的并不是要取得一定荣誉和牌子的问题,而是先进区以后的保持、发展和再提升,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先进区的复查,示范区的创建就是要看到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无新的认识、新的做法、新的“亮点”,门头沟要培育打造能够在全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项目。他还对评估验收程序做了简要说明,首先要有总的汇报,主要是对前段工作包括先进区的总结、提炼以及示范区创建的历程说明。其次是分报告,就是示范区创建新的措施、“亮点”项目的展示。
针对“六大工程”,马教授在听完汇报后逐一进行了分析,结合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现状,指出要重点打造两个品牌项目:其一是《构建多元学习服务圈,实施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其二是《打造“京西文化走廊”,实施文化引领工程》。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符合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上层建筑的要求,门头沟区处于新城镇建设过程中,面临大拆大建的客观形势,社会结构和人文观念处于变革中,大量的转迁居民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观念的转变、素质的提高成为当务之急,否则将会影响到门头沟区改革发展的成效,因此实施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势在必行。门头沟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属于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突出,文化彰显门头沟的特色,体现门头沟区的人文情怀,实施文化引领工程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意义。其它工程融入这两个项目中,辅之于一定的典型案例,使两大工程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具有可示范性。
在理论层面,马教授也有独到的见解,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方略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理论,提出两大核心概念,并做了诠释。
1.“以学治理”的概念
“以德治国”,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治国理念。
“以德治国”同“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道德与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马教授将“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类推为“以学治国”,更为灵活,再延伸为“以学治理”。这样就形成三“治国”和三“治理”,即“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以学治国”,和“依法治理、以德治理、以学治理”。
“依法治理”是指“不许干什么”,是“底线治理”,要求人们去学法,通过法律知识懂得遵纪守法,守住底线;“以德治理”是指“应该干什么”,是“中线治理”要求人们去遵守公约,要有自觉性;“以学治理”是指“自我超越,有活力的去治理”,是“高线治理”,要求人们转变观念,改变心智模式,创新引领式治理。
2.“以学化人”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地区文明的精髓。文化引领地区经济,形成了文化产业。只有学习,才能提高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有文化,即“以学化人”,这是学习对人的作用。有了文化,才能搞文化产业,促进经济,促进人的发展,达到“以文化人”,这是文化对人的反作用。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人是决定作用,归根到底是“以人化文”,最现代的文化,又将促使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是学习。
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两个体系的建设,即终身学习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二者的关系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文”的辩证关系。两个体系互相转化,通过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构建,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而学习体系提供了学习条件和学习服务,又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马仲良教授对门头沟区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创建核心成员组的培训指导,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员们表示,此次培训给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必将助推门头沟区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创建的步伐,这次活动也是继门头沟区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工作会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创建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