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洋的情谊
——峪中16名师生赴美国姊妹校交流访问
2012年9月29日,我有幸随我校12名学生赴美国劳登谷中学参加为期11天的交流访问活动。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习美国高中的管理模式,开阔学生眼界,感受不同文化,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加深姐妹校的互动往来。
一、学习在美国
在我们抵达华盛顿的第一天,我校和劳登谷中学的领导教师进行了座谈。印象最深的是在校园管理中凸显出的学生主体。比如,学生社团的组建由学生发起,自己聘请辅导教师,自己筹集费用。学生或自制蛋糕去出售,或到加油站洗车赚钱。人们往往会慷慨解囊,支持学生活动。
美国高中实行走班制,即教师的教室是固定的,但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课表去到不同的教室。不少课堂是由一位老师和一位助教同时授课。美国高中的课堂是相对自由和松散的,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美国高中看似自由,但其校规极其严格。学生人手一本学生手册,其中仅校规就占了十一页,仅对学生的服装要求就达16条之多。学生如有迟到问题,先是警告,然后停课,如果屡犯不改,将交由校内法官处置。校内还配有警察,负责安全事项。另外,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被严令禁止,其中包括书面、口头和网络上的恶意威胁和中伤。正是这种“严格”赋予了每一个人在校内安全、自由地生活和学习的机会。
二、行走在美国
我们一路从旧金山、洛杉矶、华盛顿,再到费城、纽约,留下的是一路的新奇和回味。 我们既可以在美丽的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里流连忘返,也可以漫步在美国最古老、最具历史意义的费城街头,聆听自由钟敲响的历史回音。
在迪士尼乐园,老师和同学们重走了一回童年。大到震撼的视听效果,小到每个动画模型惟妙惟肖的表情动作,哪一个细节都和科技息息相关。据当地华人导游的一番话让我深有感触。他说,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动画片,比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葫芦娃”等等,为什么不尝试也做出迪士尼乐园这样大规模的游乐园,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示给西方呢?我想,一个民族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一代代为之自豪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的年轻人。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并把这些特色发扬光大,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三、感悟在美国
在众多的景点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911事件后新建中的世贸大厦。而在灾难发生后,坚强的美国人民选择了勇敢面对。曾经的废墟上如今盖起的是纽约世贸中心纪念馆,而据说新建的世贸大厦会更加高大雄壮。这又让我想到我在美国高速公路上所看到的广告牌上所写的,"Opportunities are not given, but are made." “机会不是别人给的,而是靠自己创造的。”灾难带给一个民族的不应该只有泪水和悔恨,更应该催生强大的自省力和更顽强的斗志!
时间转眼过去,欢送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校方互赠了象征友谊长存的礼物,并表示要将此交流活动继续开展下去。在回国的路上,听着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说着他们的寄宿家庭对他们的热情款待,看到外国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在雨中惜惜送别,我知道,中国孩子和外国家庭之间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刚刚分别,我们已经开始翘首期盼着美国校方和孩子的来访和重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和美国有着巨大的差别,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两国的国情不同,但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追求自由和民主,一样勤劳善良,一样憧憬美好和平的生活。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样,他们或许不完美,但他们是这个世界未来的主人,是最具有希望的一代,他们有着优于父辈的机遇和天资,相信他们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愿友谊长存,和平万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