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一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那些期待,看这位老师是如何做的

2021.01.19 | |

北京八中永定实验学校教师李云正在给学生上课

时间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但却能在人事变迁和季节交替中毫无遗漏地被提及。2018年9月,我真正踏进京西那方绿水青山,踏入北京八中永定实验学校;细细数来,到2021年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我的专业成长就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在经历了婴儿期之后,便迎来了牙牙学语与天真的童年。

我只是教师队伍中耕耘的一员,最不起眼的那个,更没有资格谈成为名师需要什么条件。但看到身边比自己优秀的人还在努力,看到不惑之年的老教师依旧孜孜不倦,我知道,成为一名好老师定是来源于对教育崇高的热爱,定然有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定怀着仰望星空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信念。罗曼·罗兰曾说:“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大概正是教育的灯塔在前方指引,让我在众多的专业中选择了师范,从山东腹地走进教育前沿——首都北京。

初为人师,最大的收获是一本本沉甸甸的手写教案。俗话说,笨鸟先飞。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尤其是对语言表达要求较高的语文课,我必须要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甚至在上课前“演”上好几遍。虽然是个笨办法,但绝对是个好方法;虽然甚是繁琐,但给自己的感觉就是——踏实!

突破自我,最有效的催化剂是一堂堂反复打磨的公开课。那次公开课前夜,几乎一夜未眠的备课,换来第二天试讲的一塌糊涂。组内老师肯定了我的努力,却否定了我的设计。进修学校语文学科研修员、学校语文组组长都纷纷献计献策,帮助我分析文本。再读,再讲,再评,再修改……终于明白,课堂不是“背”出来的,而是精心“备”出来的。

不断向前,最持续的动力是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如果有人问我:从小到大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我一定会回答:书读少了。于是,我记下名师推荐的书籍,开始有计划地恶补。学科专业类、教育德育类、科研论文类以及经典文学作品……每个晚上,我都会点一盏夜灯,温一杯牛奶,读半个小时的书。读得愈多,愈发现越发现书中果有黄金屋。如李希贵、李镇西校长的系列书籍,如余映潮、王君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如孙绍振教授的文本解读等,都让我受益匪浅。有些书不易读,佶屈聱牙,但真的硬着头皮读完了,便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继续发展,最期待的成长是教师素养全面发展。专业知识稳健积淀,课堂管理小有突破,信息技术熟练巧用,家校沟通顺畅自然……作为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女教师,有时候很羡慕男老师们有一马平川的职业发展生涯。但转念一想,换种身份去审视教育,便会更加理解学生、理解家长、理解生命。

回顾2020,站稳三尺讲台,在跌跌撞撞中摸爬滚打;展望2021,请长缨不负青春,在一路阳光下奋力前行!